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

土茯苓别名:禹余粮、白余粮、草禹余粮、刺猪苓、过山龙、硬饭、冷饭团、仙遗粮。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:解毒,除湿,利关节。治梅毒,淋浊,筋骨挛痛,脚气,疔疮,痈肿,瘰疬。①《本草拾遗》:"调中止泄。"②《本草图经》:"敷疮毒。"③《滇南本草》:"治五淋白浊,兼治杨梅疮毒、丹毒。"④《纲目》:"健脾胃,强筋骨,去风湿,利关节,止泄泻。治拘挛骨 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O.5~1两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土茯苓图片

土茯苓英文

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

土茯苓来源

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。秋末冬初采挖,除去芦头及须根,洗净泥沙,晒干,或切片晒干。

土茯苓产地分布

生态环境:1.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、灌木丛中、河岸或山谷中,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。 2.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、灌丛或山坡阴处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甘肃(南部)、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 2.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
土茯苓功效与作用

解毒,除湿,利关节。治梅毒,淋浊,筋骨挛痛,脚气,疔疮,痈肿,瘰疬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"调中止泄。"

②《本草图经》:"敷疮毒。"
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治五淋白浊,兼治杨梅疮毒、丹毒。"

④《纲目》:"健脾胃,强筋骨,去风湿,利关节,止泄泻。治拘挛骨痛,恶疮痈肿。解汞粉、银朱毒。"

⑤《本草正》:"疗痈肿、喉痹,除周身寒湿、恶疮。"

⑥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消毒疮、疔疮,炙汁涂敷之,煲酒亦可。"

⑦《本草再新》:"祛湿热,利筋骨。"

⑧《陆川本草》:"治脚气。"

⑨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心胃气痛,肾炎。"

⑩《江西草药》;"杀虫解毒。治瘰疬,小儿疳积。"

⑾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治风湿性关节炎,腹痛,消化不良,膀胱炎。"

土茯苓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O.5~1两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土茯苓性味

甘淡、平

土茯苓归经

肝;胃;脾经

土茯苓药物形态

攀援状灌木。根茎块根状,有明显结节,着生多数须根。茎无刺。单叶互生;革质,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6~20厘米,宽1.2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全缘,下面常被白粉,基出脉3~5条;叶柄长1~2厘米,略呈翅状,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,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,花序梗极短;小花梗纤细,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;花小,白色,直径约4毫米;花被裂片6,2轮;雄花的雄蕊6,花丝较花药短,退化雌蕊缺;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,子房上位,3室,柱头3歧,稍反曲。浆果球形,直径6~8毫米,红色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
土茯苓化学成分

根茎中含落新妇甙(astilbin),黄杞甙(engeletin),3-O-咖啡酰莽草酸(3-O-caffeoylshikimic acid),莽草酸(shikimic acid),阿魏酸(ferul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葡萄糖(glucose)。

土茯苓性状鉴别

性状鉴别 根茎近圆柱形,或不规则条块状,有结节状隆起,具短分枝;长5-22cm,直径2-5cm。表面黄棕色,凹凸不平,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,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,有时外表现不规则裂纹,并有残留鳞叶。质坚硬,难折断。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,粉性,中间微见维管束点,并可见沙砾样小亮点(水煮后依然存在)。质略韧,折断时有粉尘散出,以水湿润有粘滑感。气微,味淡、涩。以断面淡棕色、粉性足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下皮为3-5列黄棕色细胞,排列紧密,壁较厚,木化,有的具壁孔。皮层散有大形粘液细胞,内含草酸钙针晶束。中柱薄壁细胞径向延长;散列有限外韧型维管束,中心分布较密;木质部常有两个大导管及数个小导管;韧皮部含少量纤维。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。

土茯苓鉴别方法

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1g,加水10ml,在60度水浴上加热10min,滤过,滤液作以下试验。①取滤液2ml,置带寒试管中,用力振摇1min,产生多数蜂窝状泡沫,放置10min,泡沫不明显减少。(检查皂甙)②取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,加醋酐0.5ml,再沿试管壁加浓硫酸,两液面交界呈紫红色环。(检查皂甙) (2)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5g,加乙醇50ml,于水浴中回流1h,放冷,滤过。滤液回收乙醇,残渣加稀硫酸20ml,回流水解3h,放冷,用氯仿提取2次,每次20ml。合并氯仿液,用少量水洗去残存的酸,脱水后,蒸去氯仿。残渣加少量已烷溶解,作供试液。以薯蓣皂甙元、替告皂甙元作对照品。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-7.5%硝酸银薄板上,以氯仿-乙酸乙酯(9:1)展开。用饱和磷钼酸的乙醇溶液喷雾后,于110度烘5min显色,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。

土茯苓栽培技术
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干旱和荫蔽。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春季播种。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,苗高30cm左右,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。

土茯苓炮制方法

用水浸漂,夏季每日换水1次,春、秋每2日换水1次,冬季可3日换水1次,防止发臭,以泡透为度,捞出切片,及时干燥。

土茯苓贮藏方法

置通风干燥处。

土茯苓临床应用

①防治钩端螺旋体病

㈠预防:每日1两,1次或2次煎服,每周连服3日,共服5周。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,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:5.58。㈡治疗:土茯苓2两(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),甘草3钱,水煎每日2次分服。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;对高热、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,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。治疗18例均愈,16例于服药2~3剂、3例于服药4~5剂后症状消失。平均住院时间3.6天。或用土茯苓4两,地榆、青蒿、白茅根各1两煎服。每日1~3剂,热退后每日1剂,4次分服。同时配合对症处理,如镇静、止血、补液等。治疗14例,失败4例。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,5例治愈,4例失败。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~7日内,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,大部分病人头痛、身痛、球结膜充血、腓肠肌压痛、血痰等均于1~2天内消失。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、呕吐等反应。

土茯苓相关论述

1.《本草汇编》:病杨梅毒疮,药用轻粉,愈而复发,久则肢体拘挛,变为痈漏,延绵岁月,竟致废笃。惟锉土萆薢三两,或加皂甙、牵牛各一钱,水六碗,煎三碗,分三服,不数剂多瘥。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,加以轻粉燥烈,久而水衰,肝挟相火,来凌脾土,土属湿,主肌肉,湿热郁蓄于肌腠,故发为痈肿,甚则拘挛,《内经》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。土萆薢甘淡而平,能去脾湿,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,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。初病服之不效者,火盛而湿未郁也。此药长于去湿,不能去热,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。

2.《纲目》:土茯苓,有赤白二种,入药用白者良。按《中山经》云,鼓镫之山有草焉,名曰荣草,其叶如柳,其本如鸡卵,食之已风,恐即此也。......土茯苓能健脾胃,去风湿,脾胃健则营卫从,风湿去则筋骨利。

土茯苓注意事项

肝肾阴虚者慎服。

土茯苓备注

下列几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在少数地区亦作土茯苓使用:

土茯苓出处

《滇南本草》

土茯苓药方

①治杨梅疮毒:土茯苓一两或五钱,水酒浓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②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,筋骨风泡肿痛:土茯苓三斤,川椒二钱,甘草三钱,黑铅一斤,青藤三钱。将药用袋盛,以好酒煮服之妙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③治血淋:土茯苓、茶根各五钱。水煎服,白糖为引。(《江西草药》)

④治风湿骨痛,疮疡肿毒:土茯苓一斤,去皮,和猪肉炖烂,分数次连滓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⑤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:土茯苓(不犯铁器)八两。石臼内捣为细末,糯米一斗,蒸熟,白酒药造成醇酒用,酒与糟俱可食。(《万氏家抄方》土茯苓酒)

⑥治大毒疮红肿,未成即滥:土茯苓,为细末,好醋调敷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⑦治瘰疬溃烂:冷饭团,切片或为末,水煎服。或入粥内食之,须多食为妙。忌铁器、发物。(《积德堂经验方》)

⑧治皮炎:土茯苓二至三两。水煎,当茶饮。(《江西草药》)

⑨治妇人红崩、白带:土茯苓,水煨,引用红沙糖治红崩,白沙糖治白带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⑩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,肚子大,烦躁爱哭,啼哭无声,不想吃东西,大便失调,皮肤粗糙:土茯苓三钱,野棉花根三钱。研细末,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,或米汤冲服。(《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》)

⑾治瘿瘤:土茯苓五钱,金锁银开、黄药子各三钱,白毛藤五钱,乌蔹莓根、蒲公英各四钱,甘草、金银花各二钱,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中药》)

土茯苓治疗疾病

  • 白浊
  • 膀胱炎
  • 疮癣
  • 丹毒

本文经药材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!

为您推荐